將瓷胎小茶杯置於桌面,雙手靈巧翻動,幾根細細的竹絲來回穿梭,不一會兒,瓷胎小茶杯就披上了一層平整光滑的竹編外衣。10月12日,在達州市演展基地文化走廊舉辦的民間文化手藝展上,來自達州渠縣的魯利竹用一手絕活兒征服了現場觀眾。
  竹編、東柳醪糟、呷酒……在此次民間文化手藝展上,出現了不少達州特色的傳統手藝,這些達州鄉間土生土長的技藝,如今都走上了產業化的道路,讓不少農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本報記者 程文雯 李思憶
  既乾農活又編竹子渠縣500多家農戶有“兼職”
  魯利竹的丈夫劉嘉峰正是“劉氏竹編”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始人,1980年,在渠縣創辦工藝美術廠,一做就是30多年。“劉氏竹編”在市場上很受歡迎,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達500萬元左右。生意一好,人手捉襟見肘。劉嘉峰想到了渠縣村民,決定拉著大家一起就業。“企業+農戶”的生產方式很快建立起來,當地500多家農戶加盟。公司派技師到渠縣各個區、鎮去給農戶培訓,再把原材料送到農戶家裡,請他們按要求編製,完成後再上門收購。“農民在家農活也幹了,家裡也能照顧,每個月還能多出一兩千元的收入,我們也能適當降低人力成本,一舉多得。”魯利竹告訴記者。
  而不少經過培訓的農民還因技藝精湛,成了公司的正式員工,渠縣岩峰鎮人李春梅就是其中之一。“現在一家人都在渠縣城裡生活,平時在公司上班,周末就陪家人,日子過得還不錯。”
  種糯稻得實惠大竹農戶釀出好日子
  “今年村裡糯稻大豐收,畝產量平均達到1000多斤,糯稻3元一公斤賣給醪糟廠,全村500多畝糯稻地,光這一項收入就有100多萬。”10月12日,達州大竹縣廟壩鎮華山村村支書楊幫武興緻勃勃地跟記者算起了今年的“收成賬”。
  大竹縣自古盛產糯稻,釀醪糟在當地是一項傳承千年的傳統技藝,其中尤以東柳鎮釀製的醪糟最為香甜糯滑,被稱為“東柳醪糟”。
  楊幫武所說的醪糟廠,是指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1995年通過規模化經營,以規範生產取代了當地原來零散的醪糟作坊。“我們現在年產醪糟能達到3萬噸,產品銷往全國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唐祥華告訴記者,他們在大竹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糯稻種植基地10萬畝。“市場進一步打開了,就需要更多、更好的原材料。下一步,我們計划到2025年,將全縣糯稻基地擴大到20萬畝,每年擴大2萬畝,5年時間完全可以實現。到時,我們大竹的農民肯定能享更多實惠。”
  他山之石
  河南“中國畫虎第一村”
  河南省民權縣公莊村,被譽為“中國畫虎第一村”。村裡農民人人都有一手畫虎絕活兒,年銷售3萬多幅,銷售額超過6000萬元。
  這裡的村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改善一下家裡的生活,於是模仿著年畫和民間的版畫試著畫。後來,生意好了,村裡畫老虎的人多了,索性成立了虎文化傳播公司、經紀人協會、農民畫家協會和農民書畫院,註冊了民權虎、王公莊畫虎村等商標。在北京、西安、鄭州等大中城市設立了民權虎專營店,公莊村的“老虎畫”因此越來越出名。
  (原標題:農民好手藝,成了創收新亮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48lwjf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