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中國動物克隆體系創始人”等光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寧近日卻因侵吞科研經費被批捕。(10月16日新華網)
  頭頂無數耀眼光環的科學新星落馬了,徒然讓人唏噓。知識的豐富代替不了道德的短板,心理的貪婪不能用學養來遮蓋。反倒是李寧以制度漏洞去侵吞研究經費的行為,值得每個學人去反思。
  “李寧最受爭議的,就是他既是專項主要負責人、把關者,也是數十個子項目的負責人或顧問。”一位知情專家表示。既是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這顯然行不通,為何沒人敢於指出?
  中國農大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間,國際論文、省部級獎項等“學術產出”中,李寧占據其所在院系全部獎項的一半多。其所在生物學院同期的374個科研項目,獲取國家及各類經費達6.8億餘元,估計會有一多半出自李寧團隊的貢獻。絕對權威配上絕對力量,沒人指出其問題,也就不那麼奇怪。
  科研項目從立項、經費管理到項目評價,整個環節由行政部門主導,身兼“運動員”“裁判員”是一批課題的普遍做法,以強化個人拿項目、搶經費的能力。這樣就激發了科研人員創造研究的別樣“興趣”,畢竟比起那些躺在實驗室的半成品,或許直接套取科研經費來的更實際。
  據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占約四成。這意味著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而在高等院校教職工收入偏低的背景下,經費結餘是很多高校默許的額外收入。這也變向助長了高校中“重立項、輕研究”的風氣。
  在一些知情人士眼中,李寧的“專業化公司、專業化運作”恰恰是當前最流行的。這也足以見得目前學術反腐的艱難。面對心底寬容的同仁和學生,在學術殿堂里披著羊皮的狼更可怕,不僅侵蝕著學術經費,還會污染整個學術界的研究環境。
  李寧侵占高額科研經費的問題,不能僅以個案處置。嘗試打破目前“裁判、運動員”一肩挑的制度漏洞、設置有效的監督機制才是關鍵。
  文/孫偉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最年輕院士腐敗源於裁判、運動員一肩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48lwjf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