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訂單室內裝潢當日猛增加退貨熱潮恐來襲
  “‘雙11有巢氏房屋’當天的線上訂單量與平時單日相比,至少提高了10倍。”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市電子商務協會會長殷天霽說,主營紅茶的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2007年就在淘寶網開了一家C店。
  “已經深夜了,可是倉庫還是一片狼藉,忙不過來啊。”在外經營一家住商淘寶店的池州人汪亮這幾天忙得暈頭轉向。一個月前,他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調貨,上百平方米的庫房,貨物堆到了房頂。
  一些服飾平時就賣得不錯,汪亮怕到時候銷售量暴漲導致措手不及,他讓員工提前京站美食打包,買家下了單,直接貼上快遞單就能發貨。
  “雙11”他們徹夜奮戰,這幾天又忙著發貨,還要應對部分“剁手族”的退貨要求,汪亮恨不得店裡人員都有三頭六臂,他開始明白以往參加過“雙11”大促商家的話:一年搜尋行銷就等這一天。“這兩天有不少消費者申請退貨,要花很多時間協調處理,我們不希望出現退貨潮。”汪亮坦言。
  中國行業研究網數據顯示,2012年“雙11”銷售奇跡也附帶了極高的退貨率,其中傑克瓊斯退貨率接近20%,全友家居的退貨率甚至超過36%。這既有消費者衝動購買的原因,也有產品質量的原因。今年“雙11”之前,新修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出台,對網絡購物等新增了“消費者7天內無理由退貨制度”。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雙11”的退貨率可能超過去年。看來各大電商為訂單量歡呼的同時,對可能蜂擁的退貨潮也應早作打算。
  實體店:促銷鮮有人問津“夾縫”中生存謀出路
  “雙11”當日,與網上的火熱不同,實體店里難覓消費者身影。
  “我們也針對‘雙11’制定了促銷活動,全場買一送一,但是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主城區一家兒童品牌服飾的銷售人員說,由於“雙11”當天是工作日,商場的消費者很少,來逛街的多是老年人,購買欲望不強。
  在主城區的一家大型超市,入口的促銷廣告牌很是顯眼,從廣告牌上可以看到,不僅很多商品有折扣,消費滿一定金額還有“脫光”禮包相送。記者在這家超市走訪發現,並沒有出現搶購熱潮,超市內也沒有出現人山人海的景象。
  “孩子們都上班去了,我來逛逛,有降價幅度大的商品,就買一些實用的回去。”退休教師汪女士表示,她並沒有發現折扣很大的實用商品,所以逛一會,什麼都沒買就回去了。
  不可忽視的是,當網民數量越來越多,再經過“雙11”這樣的網購狂歡節的“操練”,他們中越來越多人開始習慣網購這樣便捷又省錢的消費方式。而傳統商業卻由於商鋪價格不斷飆升以及自身商業模式問題導致的庫存增加,占用大量資金,無法像電商那樣大幅讓利。面對電商一輪猛過一輪的促銷、一次高過一次的銷售額,傳統商業又該如何應對?
  據瞭解,在今年的“雙11”中,傳統商業表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商場與天貓線上線下互動,以圖形成客流優勢,獲取利潤,而另一些家居賣場聯合起來抵制線上衝擊。毫無疑問,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更能促進傳統商業發展。
  “線上線下的結合對於傳統商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由於茶葉的商品特殊性,很多老顧客都要確認口味之後才購買,因此我們企業線上的促銷主要是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殷天霽表示,線上的宣傳讓更多人瞭解品牌,一些促銷又使得消費者及時下單,同時線下可以提供品嘗服務,這樣的互動才能不斷促進企業發展。作為傳統企業,安徽國潤茶業有限公司引入電子商務的意義不僅在於產品銷售渠道的擴大,銷售收入的增多,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通過電子商務展示了企業形象,培育了一大批忠誠的紅茶消費者和消費意見領袖。因而傳統商業要想生存發展,必須適應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並迎合消費者的變化,才能謀得出路。
  消費者:“淘寶達人”多“放血”精打細算為準則
  經過4年“雙11”成長起來的不只有電商平臺和商家,消費者在這場購物狂歡中也正變得越來越冷靜。
  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的王小姐早就計劃這個“雙11”要“大出血”。平時王小姐一個月會上三到四次淘寶,買些衣服、日用品。但從10月份起,王小姐逛“淘寶”開始只看不買,“我把喜歡的東西,都放在購物車裡,等到11月11日那天一起結賬,這樣還能便宜點。”王小姐說。
  11月11日零點剛過幾分鐘,王小姐準備付款時卻發現,購物車中的許多商品已被搶購一空。她還發現,一些商家把原價提高,然後打出降價的旗號,“這樣的商品,我直接把它們從購物車中刪掉了。”王小姐說。折騰了一宿,最終,王小姐買了2500元左右的商品。
  像王小姐一樣,為“血拼”不辭辛苦的人很多。
  11月7日至10日,葛婕每天乘著空閑時間登錄淘寶網,購物車裡一度放入了8000多元的商品。這些錢,相當於她和丈夫月收入的總和。
  10日早上,老公勸她“減負”,“我倆商量大半天,把購物車裡的商品減到了5000元。”葛婕說道,“去年很多想買的東西一分鐘內就被搶完了。”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她先上網搜了個攻略,按照裡面說的方法,提前把收貨地址統一設置,避免支付時一個個填寫地址耽誤時間。
  11日零時,葛婕果斷下單,儘管這樣,支付寶頁面還是顯示出“收銀台排隊”信息。等了幾分鐘,頁面提示支付完畢。“購物車裡的商品都搶到了,多虧提前做了準備。”葛婕說。這個“雙11”,她給支付寶成交額貢獻了近6000元。
  “以前‘雙11’我買的都是數碼產品和家電,現在我買的主要是日用品、化妝品和旅游服務。”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吳群已經參加過3年淘寶“雙11”的大促銷,今年也同樣“血拼”了一回,但細看每年她購買的商品卻有很大的不同。
  2011年“雙11”,她搶購了一臺卡片式數碼照相機,1台豆漿機,1台八合一早餐機,花了4000多元,但這些當年搶回來的寶貝,如今都靜靜地躺在柜子里。八合一早餐機只用了一次,做的三明治實在沒法下咽;豆漿機用了幾次,但因為清洗費力漸漸也變成了“雞肋”;至於當時花近3000元買的佳能卡片相機的像素,還沒有她如今用的iPhone5像素高,更是徹底被擱置了起來。
  去年“雙11”,吳群也花了4000多元,吸取了第一年的教訓,她主要購買的是衣服和飾品,但買完之後的感覺還是“空虛寂寞冷”,當時看起來不錯的衣服,穿起來效果卻沒那麼好,1000多元的手提包“長”得太像假貨,也已被束之高閣,只剩下一套卡通睡衣還在使用。
  今年“雙11”,吳群花了4600元,但卻都花在了日用品、化妝品上、狗糧……這次她的購物清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實用。
  “我給自己定下規矩就是這次所有買到的東西,都是真正生活能用到的,並且購買之前必須精打細算一番。”吳群開心地說道,“事實證明,我確實做到了。”(池州日報 記者餘冰瑤)  (原標題:“雙11”狂歡背後:幾多歡喜幾多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48lwjf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