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補貼是什麼標準?各縣、鄉分別被劃撥了多少補貼?具體到某一享受補貼的主體,從何時開始領取,領到了多少補貼,符不符合領取補貼條件,有沒有存在“騙補”行為?
  對於外人而言,這些問題似乎難以知曉。在採訪中我們發現,互聯網上鮮有相關數據,一些補貼項目的文件也因年代久遠而無從在公開渠道中查找。
  其實,財政補貼並非沒有全部公開。在一些發放補貼的文件中,我常看到“村級公開”或“內網公開”的表述,但從目前來看,這種範圍的公開顯然難以滿足公民的知情權、監督權。
  當然也有正面的例子。我註意到,在《湖北省財政與編製政務公開網》中,退耕還林補助資金、玉米良種補助資金等至少100項財政專項資金的有關文件、各縣收入情況,均可查到。電子政務時代,公開的範圍和方式是考驗政府公共行政能力的試金石。
  更引人深思的是,當財政補貼發放被質疑之後,按制度安排,經常由同級政府部門調查,但有關部門要麼被利益捆綁,要麼怕被問責,這樣一來,“同級自查”容易使調查淪於形式。
  隱患不難預防,真相也不難弄清。在常與土地關聯的涉農補貼中,改造多少地、種了多少糧食等都是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輕易查清的事。關鍵在於,有關部門願不願公開、願不願接受監督。  (原標題:財政補貼須公開透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w48lwjfe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